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聽見臺灣的聲音」系列將於6月7日、8日分別在臺中、臺北推出「潘皇龍管弦樂展」音樂會,國台交將演奏兩度獲得「國家文藝獎」的臺灣作曲家潘皇龍教授多首精彩管絃作品。
聽見台灣的聲音系列每年皆找一位台灣的作曲家,以整場音樂會的方式呈現大師的作品,讓觀眾對於大師的音樂風格與特色有更深入及完整的了解。潘皇龍教授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院院長,並創立「國際現代音樂協會臺灣總會」,為臺灣培養了許多現代音樂的創作人才。此次音樂會將以潘皇龍人生中的第一首管弦樂作品「楓橋夜泊」開場,並首演被作曲家本人丟進抽屜遺忘了三十年的壓箱寶「輪迴」、以及2011年重新修編的「五行生剋IIIA」、「大提琴協奏曲」等。潘皇龍認為:「創作是一直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只要用心發掘,在日常生活中,絕對有足夠的素材可以進行創作。」
「潘皇龍管弦樂展」將由梶間聡夫指揮,曲目規劃可說是潘皇龍教授作曲人生的縮影,每首作品都刻畫出他不同時期的想法:作為開場的《楓橋夜泊》是赴歐深造離開家鄉前,充滿詩意的年輕寫真。1979年在歐洲創作的《輪迴》寫完後收進抽屜30多年,直到今天才將正式公開首演。運用金木水火土五元素作為創作素材的五行生剋II,是柏林愛樂成立一百週年時的委託創作,《五行生剋IIIA》則是2011年新修訂的版本。1997年完成,交由知名大提琴家楊文信首演的《大提琴協奏曲》被香港現代樂主席讚為華人的光榮,2011年修訂版將由鄭伊晴獨奏,挑戰音域寬廣,以大譜表記譜創作的大提琴協奏曲。
Clik here to view.

聽見台灣的聲音系列每年皆找一位台灣的作曲家,以整場音樂會的方式呈現大師的作品,讓觀眾對於大師的音樂風格與特色有更深入及完整的了解。潘皇龍教授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院院長,並創立「國際現代音樂協會臺灣總會」,為臺灣培養了許多現代音樂的創作人才。此次音樂會將以潘皇龍人生中的第一首管弦樂作品「楓橋夜泊」開場,並首演被作曲家本人丟進抽屜遺忘了三十年的壓箱寶「輪迴」、以及2011年重新修編的「五行生剋IIIA」、「大提琴協奏曲」等。潘皇龍認為:「創作是一直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只要用心發掘,在日常生活中,絕對有足夠的素材可以進行創作。」
「潘皇龍管弦樂展」將由梶間聡夫指揮,曲目規劃可說是潘皇龍教授作曲人生的縮影,每首作品都刻畫出他不同時期的想法:作為開場的《楓橋夜泊》是赴歐深造離開家鄉前,充滿詩意的年輕寫真。1979年在歐洲創作的《輪迴》寫完後收進抽屜30多年,直到今天才將正式公開首演。運用金木水火土五元素作為創作素材的五行生剋II,是柏林愛樂成立一百週年時的委託創作,《五行生剋IIIA》則是2011年新修訂的版本。1997年完成,交由知名大提琴家楊文信首演的《大提琴協奏曲》被香港現代樂主席讚為華人的光榮,2011年修訂版將由鄭伊晴獨奏,挑戰音域寬廣,以大譜表記譜創作的大提琴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