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太陽網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6793

武漢再起(2)晴川閣的春天

$
0
0
歷歷又萋萋的晴川閣
晴川閣位於漢陽龜山東麓的禹公磯上,與武昌蛇山磯的黃鶴樓隔江相望,自古以來就有「對江樓閣相參差」的特殊景緻。唐朝詩人崔灝的「黃鶴樓」一詩中,有句「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的名言,正是晴川閣名字的由來。想當時崔灝登上黃鶴高樓看到對岸一片芳草綠意,只不過當時並沒有晴川閣。晴川閣是到明代初期才建的,而現在的黃鶴樓也不在江邊原來的地方,所以我們也無緣體會那閣樓相峙的景色。
晴川閣景區入口.
晴川閣可一覽江岸風光.
跟黃鶴樓一樣的遭遇,晴川閣也是屢毀屢建,現在的晴川閣景區的整體建設是從1984年才開始的,主要包含晴川樓、禹稷行宮與鐵門關三大古蹟。最早建立的是鐵門關;三國時吳、魏爭奪漢中之地,孫吳軍隊為了扼守這具重要戰略要道,便依著地形優勢建造了鐵門關。完成後「雄峻堅固、易守難攻」,北可防曹魏、西可防蜀漢,歷經多次的攻守交戰,「鐵門」的名號不脛而走。
鐵門關城牆.
而「禹稷行宮」原先是大禹廟,是武漢地區歷代祭祀大禹的地方。大禹治水是著名的歷史故事,但大禹治的水應該是黃河流域,翻閱資料沒查到曾有治理長江中游的紀錄。倒有一傳說說大禹派手下兩名大將制伏長江水患,但長江水怪仍然興風作浪,人民苦不堪言,為了戰勝水怪,兩員大將把自己的身體化作龜、蛇二山,將水怪永遠鎮壓在江下。龜山的頭伸到江邊的部分叫做「禹功磯」,也就是「禹稷行宮」及晴川閣的所在地。
「禹稷行宮」供奉大禹.
這當然是神話,個人推論應該是位在長江及漢江交會的武漢,水患常造成重大損害,因此藉由祭祀善於治水的大禹公能讓此地風調雨順、水患平息。這就很像台灣沿海地區的漁港到處都供奉媽祖神像,期望出海平安、漁獲滿載。
晴川閣的門坊.
晴川閣雖然沒有黃鶴樓的氣勢雄偉、名氣響亮,但也小家碧玉別有一番楚風韻味。紅白牆柱色彩高雅華麗,樓欄玉砌氣質沉穩內斂,憑欄遠眺更可盡覽江岸風光,尤其位於漢陽江邊之處更顯寧靜清幽。下午時分斜陽西照,印襯在迴廊木窗,漫步其中益顯思古之情懷;坐在樓閣休憩遠望天水一色,也頗讓人陷入放空情境。
晴川閣斜陽西照下的迴廊.
江邊公園內還有氣勢逼人的大禹治水雕像.
還請龍王來助陣
或許水患真的太驚人,光靠大禹的力量還不夠,隔著漢江的另一邊江漢區還設了一間龍王廟。龍王廟位在漢江注入長江的低窪地區,原本是水陸交通要道,南北雜貨的集散地,附近還有人馬雜沓熱鬧的傳統市場,也有港資新建地新式商場。據說雨季時河水上漲,龍王廟前的堤防還是當地人觀潮的地方,但是若是大雨成災、河水暴漲淹過堤防,那可不妙,真的就成為「大水淹沒龍王廟」(2010年7月就曾發生)。
從石階的龍王石雕看龍王廟.
龍王廟公園外觀.
來到龍王廟正值天氣晴朗、陽光普照的季節,廟的建築雖沒有特殊之處,但也錯落有致,尤其從石階的巨龍石雕往上看倒也有幾分的氣勢。一位民眾正專心的在廟前廣場打拳,沿江大道的行人來去匆匆;岸邊有的人駐足賞景,也有的人坐躺慵懶曬太陽,堤岸旁有對父子竟突發奇想用防波塊玩起疊骨牌的遊戲。如果不去提起,也沒親身經歷,很難想像曾有洪水為患的場景。或許武漢人早已習慣,也早已融入這江湖生活。
龍王廟前盡看長江與漢江交會的景色.
堤防上用石塊玩疊骨牌的父子.
中華航空今年起直飛湖北省武漢每周兩班,推出精緻旅遊「武漢三天兩夜」行程,武漢地區旅遊可上華航網站及各大旅行社查詢。
中華航空:www.china-airlines.com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6793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