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門洋樓的大規模出現,約當二十世紀初葉,而以二、三十年代最為全盛,至四、五十年代逐漸式微。在長年的使用中,這不下兩百棟的建築,滿足了在地人的生活需求,也歷經不少風霜。時至今日,已有六十六處被文化局列為文化性資產。
建築攝影家楊仁江曾於八二三砲戰之後的十週年時,在金門接受預官訓練。在任建築師及古蹟修復工作之後,長年關心金門在地文化資產,並以其鑽研之建築攝影技法,將點點滴滴加以探究和記錄,尤其對洋樓也有獨到之見解。
此次受金門縣政府文化局的邀請,在出版《金門縣的古蹟》及《金門洋樓風華》之後,特將被列為文化性資產的六十六處洋樓攝影作品與鄉親共同分享,在飽覽洋樓的風采之外,同時激發人們對文化資產的珍視與愛護。
時值楊仁江建築師所主持修復的洋樓—睿友學校,將於今年四月十四日隆重開幕,金門洋樓風華建築攝影展也在同日開幕,雙喜意義格外深遠。由楊建築對洋樓群的專業學術素養,文化園區特再針對博物館導覽解說人員,於四月十五日開辦一場解說課程,由展館內陳設到館外洋樓實地解說陪訓課程,以充實專業人才之素養,期為鄉親做到最佳的服務素質,歡迎鄉親到館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