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豐章老師,早年在故鄉水里經營木材加工事業,對木頭產生深厚情感,閒暇時以彩繪木頭紋路為樂,之後培養出繪畫興趣,而成為素人畫家、雕刻家。他有感於臺灣早期民俗日漸式微,退休後以四年時間,跑遍臺灣探訪各地的生活民俗,再依採訪內容繪製水墨畫,並輔以文字說明,完成了170幅「臺灣古早民俗生活史圖」作品,每件作品都蘊含著祖先遺留給我們的珍貴生活知識、技能與態度,如:《舞龍(弄龍)》-舞龍,臺語俗稱「弄龍」經常在一些重要慶典或迎春喜慶中表演,舞時須讓龍頭和龍珠保持一定距離,做伸舌狀像要將龍珠吞下般,叫做「龍搶珠」,有賜財祝福與吉祥的涵義;《割耙》,以四塊木板裝成長方形框,木板下面裝上整排鐵片或刀型竹片,然後由牛拖著,將土塊割碎為爛泥,農夫站在割耙上面被牛拖著走看似輕鬆,實則並不盡然,一趟下來可是會禳人腰酸背痛的!
此次展出約60餘件作品,包含農作歷程以及臺灣早期民俗生活風貌。另外,配合此次展覽主題,本館與新竹市康樂社區發展協會合作,展出該協會於農村文物陳列館所陳列的農村文物及生活器物,如「割耙」、「駛手耙」、「打碌碡」、「蓋筒」…等。想知道早期農村生活的情況為何?而「幌籃」、「輕便車」、「牛車」、「人力車」是如何成為當時的重要交通運輸工具?以及各行各業如何營生?來到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觀賞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