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文學作家李潼逝世七年,文建會所屬國立臺灣文學館與宜蘭縣史館合作,在縣史館舉辦「眷戀土地的遊子—李潼文學中的宜蘭」,展期自即日起至101年4 月29日,此次以「眷戀家鄉」為展覽主題,展出內容包含臺文館提供的李潼手稿、文物、聲音、影像,作品中突顯熱愛宜蘭土地的情感,讓參觀的民眾一同認識李潼的鄉土文學。
本名賴西安的李潼,一生精華歲月都在宜蘭度過,在二十五年的創作生涯中,七十多部作品寫遍宜蘭二十個鄉鎮,像是他最著名的《少年噶瑪蘭》,描寫的場景在頭城鎮的草嶺古道,故事中主角潘新格透過古道「雄鎮蠻煙」碑的凹洞中,回到二百年前的宜蘭,另外《火金姑來照路》故事主軸是說本地歌仔戲「壯三班」在日治時期受官方邀請到宜蘭市南機場表演所發生的事情。此次展出作品中所提到的宜蘭景點眾多,策展單位特地設計出一份「宜蘭的文學地圖」,將李潼作品中曾提及的地景標記出來,方便民眾參展時可按圖索驥。
李潼於五十二歲的英年罹癌去世,但其一生熱衷文學創作,每日像公務員在書房筆耕八小時,以鐵的紀律馬不停蹄的創作,他的書房名為「蓬萊碾字坊」,日日錘文碾字,是他的創作工廠,寫出一部又一部的小說、童話、散文、詩詞、評論,其中又以青少年小說著力最深,連筆名李潼都是「兒童」的閩南語發音,其赤子之情由此可見一斑。
除了文學作品,聽眾耳熟能詳的民歌〈廟會〉、〈月琴〉、〈散場電影〉等,都是李潼以本名賴西安發表的歌詞創作,由蘇來作曲,透過民歌時期的當紅歌手鄭怡等人傳唱,早已膾炙人口。另外,他還得獎無數,從一九八四年起連續三年獲得「洪建全兒童文學創作獎」少年小說首獎。
李潼老師妻子祝建太表示,李潼堅信作家的身分證就是作品,他不斷挑戰自我,發掘新題材、新技法,即使不能立即獲得掌聲,他也不以為意,並視此為最高樂趣。此外,李潼一直堅持以鋼筆在稿紙上寫作,此次展出的文稿及書信,全是他的親筆手跡,還有他慣用的萬寶龍鋼筆及派克墨水,在電腦科技當道的現今,展現難得一見的文人傳統。
為了此次展出,祝建太老師將李潼的手稿捐贈給宜蘭縣史館典藏,其中〈橫越中央山脈─臺灣東西橫貫公路的問路人〉、〈羅東猴子城〉、〈「小劇場」的「走路戲館」首度公演〉等三份相關手稿的影本也同時捐贈給臺灣文學館珍藏。喜愛李潼作品的讀者,不妨利用假日前往宜蘭,與「李潼文學中的宜蘭」相遇,隨著作品探訪宜蘭的風土人物,進行一場文學知性之旅。
本名賴西安的李潼,一生精華歲月都在宜蘭度過,在二十五年的創作生涯中,七十多部作品寫遍宜蘭二十個鄉鎮,像是他最著名的《少年噶瑪蘭》,描寫的場景在頭城鎮的草嶺古道,故事中主角潘新格透過古道「雄鎮蠻煙」碑的凹洞中,回到二百年前的宜蘭,另外《火金姑來照路》故事主軸是說本地歌仔戲「壯三班」在日治時期受官方邀請到宜蘭市南機場表演所發生的事情。此次展出作品中所提到的宜蘭景點眾多,策展單位特地設計出一份「宜蘭的文學地圖」,將李潼作品中曾提及的地景標記出來,方便民眾參展時可按圖索驥。

除了文學作品,聽眾耳熟能詳的民歌〈廟會〉、〈月琴〉、〈散場電影〉等,都是李潼以本名賴西安發表的歌詞創作,由蘇來作曲,透過民歌時期的當紅歌手鄭怡等人傳唱,早已膾炙人口。另外,他還得獎無數,從一九八四年起連續三年獲得「洪建全兒童文學創作獎」少年小說首獎。
李潼老師妻子祝建太表示,李潼堅信作家的身分證就是作品,他不斷挑戰自我,發掘新題材、新技法,即使不能立即獲得掌聲,他也不以為意,並視此為最高樂趣。此外,李潼一直堅持以鋼筆在稿紙上寫作,此次展出的文稿及書信,全是他的親筆手跡,還有他慣用的萬寶龍鋼筆及派克墨水,在電腦科技當道的現今,展現難得一見的文人傳統。
為了此次展出,祝建太老師將李潼的手稿捐贈給宜蘭縣史館典藏,其中〈橫越中央山脈─臺灣東西橫貫公路的問路人〉、〈羅東猴子城〉、〈「小劇場」的「走路戲館」首度公演〉等三份相關手稿的影本也同時捐贈給臺灣文學館珍藏。喜愛李潼作品的讀者,不妨利用假日前往宜蘭,與「李潼文學中的宜蘭」相遇,隨著作品探訪宜蘭的風土人物,進行一場文學知性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