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太陽網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6793

科博館《颱風來了特展》 認識颱風科學原理

$
0
0
「氣壓」體驗裝置為什麼赤道地帶沒有颱風?颱風動態是怎麼預測的?漂浮在天空中的水滴又是什麼樣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自即日起推出《颱風來了特展》,除了介紹颱風的成因及相關科學知識之外,民眾還可以藉由操作多種有趣的互動體驗裝置,瞭解和大自然氣候相關的科學原理。展期自即日起至12月18日止,歡迎民眾踴躍前往參觀。

科博館科教組主任劉德祥博士表示,颱風是自然界最具破壞力的天氣系統,也是臺灣最重要的災變天氣。由於臺灣位於颱風路徑之要衝,平均每年因為氣象上的「天災」所造成高達百億元以上的損失中,就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災害是颱風所造成。《颱風來了特展》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台灣颱風洪水研究中心、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動力與模擬研究室等單位共同策劃,規劃有「颱風知多少?」、「多預防、少災害」及「颱風科學-體感實驗」等三個主題展示,並引進財團法人日本科學協會研發製作的體感式科學實驗裝置群,內容豐富有趣且深入淺出,希望民眾透過親身體驗、歷史回顧以及互動學習,瞭解颱風成因及其相關的科學知識,從而建立正確的防颱觀念,並提升全民防災減災的認知與能力。

「哇!好酷喔!」在《颱風來了特展》中,「颱風科學-體感實驗」展示單元的十二座體感式科學實驗裝置是小朋友的最愛。這些由財團法人日本科學協會研發製作的演示內容包括了「水分子」、「雲-光環與彩雲」、「雪和雨」、「潛熱」、「渦旋」、「科氏力」、「氣壓」、「波浪」、「龍捲風」等體感式科學實驗裝置,讓觀眾透過動手操作與親眼目睹的方式體驗與學習颱風相關的科學原理。其中一座模擬雨滴在天空中漂浮的展示單元,更讓小朋友們大開眼界,嘖嘖稱奇。原來,漂浮在空中的雨滴受到空氣阻力的影響,形狀長得像可愛的小饅頭,而不是刻板印象中掉落的水滴模樣呢!此外,「氣壓」體驗裝置則可以讓觀眾進入透明的壓力艙中,親身體驗海洋上大氣壓力的變化。

在「颱風知多少?」展示主題中,觀眾可以認識颱風的成因、颱風在其他地區的「別名」、颱風與颱風眼的水平與垂直結構、颱風命名的方式與歷史、百年來侵襲台灣的颱風史料記錄,透過小型劇場與互動媒體做深入淺出的介紹。

「多預防、少災害」主題單元則引導觀眾了解颱風觀測的各種科技利器,包括監測颱風動態的氣象衛星、掌握颱風降雨狀態的氣象雷達、飛入颱風中心觀測的無人氣象飛機,以及介紹氣象人員如何運用電腦科技,進行颱風結構模擬與行進路徑的預報。目前臺灣的颱風路徑預報誤差狀況,與在同一地區進行颱風預報的日本與美國氣象預報作業中心的預報誤差相近,顯見臺灣的預報成果已達世界一流的平均水準。

特別的是,在展示現場還可以看到在2005年成功穿越強烈颱風「龍王」颱風眼的同款無人氣象飛機實機展出,也可以戴上立體眼鏡觀賞由台灣颱風洪水研究中心研究團隊,運用超級電腦模擬出來的3D颱風模擬影像,一起了解與分享臺灣在颱風觀測與研究上的成果。

劉德祥博士表示,《颱風來了特展》展示內容與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密切連結,非常適合各個年齡層的民眾一起來參觀、體驗與學習。此外,透過臺灣地區近50年來造成災損嚴重的颱風資料統計,更可以提醒我們應該「多一分防颱準備、少一分災害損失」,歡迎民眾自即日起至12月18日前往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球環境廳和陽光過道參觀。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6793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