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太陽網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6793

國美館「M型思惟—2011亞洲藝術雙年展」

$
0
0
M型思惟—2011亞洲藝術雙年展藤田太郎-殘響即日起至101年1月1日正式於國美館開展,本屆邀請來自21個亞洲國家及地區共40位(組)藝術家參與展出。「M型思惟—2011亞洲藝術雙年展」以兩個關鍵概念「斡旋調解」(Mediation)以及「靜思調息」(Meditation)闡釋亞洲當代藝術創作的「M型思惟」,藉以反映亞洲所面臨的M型時代的趨勢與危機,另一方面,以亞洲深具溝通機能的文化態度,來強調面對衝突的調解之道,展出包括台灣、日本、韓國、中國、香港、俄羅斯、越南、印尼、菲律賓、柬埔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澳洲、紐西蘭、美國和中亞及西亞的伊朗、哈薩克、土耳其、以色列、巴基斯坦等地的藝術家作品。

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黃才郎表示,亞太地區的藝術表現近十年來受到國際的關注,國美館舉辦的亞洲藝術雙年展與昆士蘭亞太地區藝術三年展、福岡的亞洲藝術三年展並列世界三大關注亞太藝術的展覽。除了舉辦展覽外,國美館也注重館際間的交流,與中國大陸、韓國與日本的美術館系統性的建立對亞洲的探索與研究。從2007年的「食飽沒」、2009年的「觀點與觀點」到2011年的「M型思惟」,國美館企圖更貼近亞洲的問題、價值與文化底蘊,呈現屬於亞洲的文化觀點。

本次位於國美館戶外的兩件在地製作:香港藝術家曾建華《多重再現客家/台灣/東方/林明弘的圖像》交織語言文字以及花紋圖樣,內容紋理藉由何謂文化特質,我們又是如何藉由媒體、語言、行銷推廣等形式策略,思考關於自我詮釋的問題,藝術家將我們所熟悉的客家花布圖樣以反詰文化議題的文字方式排列呈現。作品蔓延在國美館建築外的玻璃帷幕、大門口與E亭等戶外公共空間,在一團團的繁花似錦中,編織出當下台灣/亞洲亟待反思的文化現象及社會議題。台灣藝術家林銓居參展作品《持地基金會》在國美館外星光草坪上墾建一畝約三百平方米大小的水稻田,林銓居透過《持地基金會》的作品概念來媒合有心歸田的都市人與已休耕土地,做為半農半職、實踐勞動、生產消費平衡的理想場域。林銓居主張人們應該藉著實際耕種,重新覺察氣候變化、季節更替、食物與自身的身心狀態,重新接觸大地、護持大地,並重啟大自然與人的連結。

來自菲律賓的雙人組團體阿佛雷多和伊莎貝爾(Alfredo & Isabel Aquilizan)以反轉船身架高的裝置,象徵旅程中的臨時庇護所,藉由收集民眾丟棄在回收場的物件、玩偶、書籍、衣物等材料,並將它們一綑一綑安置在這個象徵性的庇護居所,船體下方吊掛著許多民眾書寫關於旅行、搬家、分離重聚等五彩顏色的記憶小卡,這個作品不僅是關於聚合離散的空間裝置,也藉由無數的累積,成為一個深含記憶的立方體。印尼的特拉瑪拉三人組由來自設計背景的三位年輕藝術家所組成,本次參展作品《靜默思辯》以招財貓的手勢和輕巧的鈴聲,招喚你我心中深層的恐懼,希望以此來激發正向面對的能量。中國藝術家徐坦全新的創作計畫《等待中的詞語》,在展前藝術家已經展開在台灣地區的關鍵詞語言的問卷和採訪工作,這次計畫從中提出三個關鍵詞進行討論,包括「吃」、「國家」、「誰」等詞彙,在展覽期間徐坦將啟動10月4日,10月5日,10月6日三場工作坊邀請民眾加入討論,一起和藝術家徐坦探索台灣飲食、流行文化、生活狀態、政治現象以及世代交錯的社會現況和議題,進行臺灣「關鍵詞」的蒐集及整理。

「2011亞洲藝術雙年展」集結了豐富的文化面貌和藝術型態,除了戶外行為地景裝置、現地製作的作品、系列型的工作坊,也囊括了繪畫、裝置、影像、聲音藝術、行動藝術、電子雕塑等等,希冀藉此展現亞洲藝術多元且充滿活力的現貌,讓觀眾對於亞洲藝術有更豐富的認識和了解。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6793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