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太陽網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6793

科博館《賽德克巴萊—史與影的交會》特展重現「霧社事件」歷史面貌與賽德克族文化

$
0
0
電影「賽德克‧巴萊」在國人期待中熱烈上映,也吸引社會大眾對於霧社事件和賽德克族群文化的關注和討論。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清流社區發展協會、賽德克族民族議會籌備處及果子電影公司等單位攜手合作,自即日起推出《賽德克巴萊—史與影的交會特展》,希望藉由館藏賽德克族歷史文物、珍貴紀錄影片和攝影作品,結合電影場景繪圖原作和精彩畫面,呈現霧社事件的歷史面貌與賽德克族文化,這也是近來國內博物館中最大規模的賽德克巴萊主題展覽。

「霧社事件」如何發生?賽德克族是什麼樣的族群?歷史課本中寥寥數語的描述,為什麼能成為國片最大製作史詩電影?《賽德克巴萊—史與影的交會特展》透過「文化」、「事件」、「人物」和「當代」等四大展區,從賽德克族的始祖神話開始,介紹賽德克族文面、獵首、織布、鳥占等文化表徵,及其背後深刻的Gaya祖靈信仰意義。由族人敘事吟唱的影像紀錄,則娓娓述說賽德克的歷史、文化、信仰和生活樣貌。在科博館珍藏的賽德克衣飾和文物中,觀眾可以看到電影裡未能真實呈現的貝珠衣,以及賽德克勇士在獵首祭中穿著彰顯榮耀的紅色大禮服,都是相當珍貴而難得一見的。

負責策劃這項展覽的科博館人類學組陳叔倬博士表示,相信看過電影的觀眾,都會震懾於事件發生當時充滿戲劇性的情節,並對故事中性格鮮明的主要人物留下深刻印象。然而四個多小時的電影敘事內容畢竟有其侷限,因此藉由這項展覽更完整呈現歷史全貌,希望觀眾走出電影院之後,能進一步深入瞭解其故事脈絡和文化意涵。

在特展中,觀眾可以對照電影裡各個主角在真實歷史中的影像和人生境遇,串連起整個事件的脈絡和族群生命的存亡故事。尤其來自國家電影資料館的紀錄影音畫面更是彌足珍貴,包括1930年日本朝日新聞社在公學校突襲事件後立即發佈的新聞影片,以及1973年莫那魯道遺骸自台大歸葬霧社的兩分多鐘新聞畫面,還有數十幅事件發生當時的照片,都可以讓觀眾深入霧社事件發生前後的歷史現場,格外令人動容與深思。


科博館孫維新館長特別在開展前欣賞「賽德克‧巴萊」電影,對於電影中族人為了捍衛族群文化和生存尊嚴,不惜冒著死亡的威脅熱血奮戰的精神深受震撼與感動。他表示,透過電影一方面對於原住民文化有更深層的瞭解,另一方面也特別感受到臺灣山林的壯麗之美。他希望民眾在電影院的聲光震撼之後,能夠再到科博館來欣賞這項展覽,透過豐富深入的展示內容沉澱心情,瞭解過去這一段曾經在臺灣這個島嶼上所發生的感人歷史。

在「當代」展區,知名攝影家王信女士則特別應邀展出其1972年發表的「訪霧社」系列攝影作品。王信女士表示,1965-1967年她在霧社高農任教期間,因為有感於一般人對於原住民存在著許多偏見,從日本修習攝影回國之後,她再度回到部落,用鏡頭紀錄族人的生活,日後成為當今人們瞭解賽德克族人歷經時代變遷的重要影像。這批作品曾經於1974在日本東京和台灣展出,時隔四十年後再度公開展出,並且喚起大家對於這段族群歷史的關注,她的感觸特別深刻。

此外,「賽德克‧巴萊」電影美術指導邱若龍先生也提供逾百幅電影場景與道具設計繪圖原作,兼具歷史考證與詩意筆觸的精彩作品,在電影拍攝過程中提供了工作團隊重要的參考依據,而在這次展覽中也將還原歷史現場,帶引觀眾回到當年賽德克族人生活的馬赫坡社和壯闊山林。

「賽德克巴萊—史與影的交會特展」是由教育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和臺中市政府指導,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在「霧社事件」抗日遺族移住社區---清流社區發展協會、賽德克族民族議會籌備處及果子電影公司等單位支持下規劃展出,並獲得民間企業勝華科技公司獨家贊助,因而促成了這項深具歷史意義的展覽。

《賽德克巴萊—史與影的交會特展》自即日起展出至明年二月下旬。除了霧社事件抗日遺族移住社區清流社區族人代表及攝影家王信女士共同出席為展覽揭幕,魏德聖導演、邱若龍美術指導及鄧相揚報導文學家也將於9月22日上午10:00親臨特展現場並舉行座談。特展期間,觀眾持有威秀影城「賽德克‧巴萊」電影票根前往科博館參觀展覽,前3000名可享有展示場全票七折優惠,歡迎民眾踴躍前往欣賞。詳細展示內容及相關活動可以參閱科博館網站:http://www.nmns.edu.tw/。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6793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