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美術館《莫內花園》特展即將於本週末3月5日正式開幕,此次
的《莫內花園》不同於過去的印象派聯展,不但將莫內的多件代表性作品一次呈現於觀眾眼前,尤其著重莫內在巴黎西北方郊區吉維尼(Giverny)花園時的經典畫作,展品洽借自法國、蘇格蘭等地共32件,預計展出最為世人著迷的河岸風光、鳶尾花、垂柳、白楊樹、睡蓮池、日本橋等與相關花卉為主題之作。
《莫內花園》特展由北美館、環球策展股份有限公司以及環球印象國際有限公司共同主辦,,展品借自巴黎瑪摩丹–莫內美術館(Musée Marmottan Monet, Paris)、蘇格蘭國立美術館(The National Gallery of Scotland)等地,其中瑪摩丹美術館之莫內畫作多數來自莫內第二個兒子米歇爾之贈予。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3月1日下午於北美館舉行開箱,首先開啟的為莫內於晚期1917-19年所繪之《睡蓮》(Waterlilies, 100x300cm),其寬達3公尺之大尺寸以及如素描般地抽象線條光影表現驚艷全場。這幅由法國瑪摩丹收藏的大幅油畫,與莫內同期之作品相較,整體構圖表現全然不同於其他。莫內採用含納整個睡蓮池的綜合觀點,將水面的廣闊全景,以線性方式處理,水流由左至右,淡紫、紅、橘、藍色的漣漪變化,著以白色表現空氣流動,水中之萬物生氣如鳶尾花、睡蓮、微風中的水草等,如靈光乍現,捕捉剎那間的呼吸瞬間。
第二幅開啟的為由蘇格蘭國立美術館出借之作品《艾普特河岸的白楊樹》
(Poplars on the Epte, 81.8 × 81.3 cm, 1891)。莫內於1891年前後就《乾草堆》、《白楊樹》等為主題作系列畫作,藝術家嘗試於同一地點但卻在一天之中不同時刻創作,企圖探索大自然光影氛圍的微妙呈現。艾普特河位於吉維尼附近,莫內沿此河岸創作,有時於對岸立起畫架,有時於其船上作畫,藉以更接近繪畫主題:白楊樹。此畫作莫內將遠流的蜿蜒河水,描繪成如植物型體構成的藤蔓花紋效果,視線上由右方岔開的前景樹林而保留之弧形水岸,水之量體的視覺比重相對備受注意,流暢明快的筆調,將映照於水中的樹幹、葉叢、雲朵等活潑愉悅地呈現。
第三幅作品同樣來自法國瑪摩丹美術館之收藏《睡蓮》(Waterlilies, 200x200cm, 1914-17)。
莫內如遊戲般地在畫布上構思睡蓮池上的花草叢葉與色彩調配,兩團睡蓮分別置放於上下對稱的角落,水面上佈滿甚高的水草簇擁圍繞著花群,較為抽象的空間配置,看不到睡蓮池的邊界,花團彷彿漂浮在一片既明亮又暗淡的無垠之中。多重的色彩變化,像是藍色的陰影和黃色的光、橙色的花朵與翠綠的葉子,如同一場奇幻想像,增添一抹不真實感。
莫內為印象派的領導人物,譽讚為印象派理念最純粹實踐者的藝術家。他1840年出生於巴黎,童年在法國西北部的哈佛港度過,他的繪畫天分在15、16歲時即以諷刺漫畫顯露才華,而先在風景畫家布丹(Eugène Boudin)的引領進入風景畫領域,後在戎金(Johan Barthold Jongkind)的啟發鼓勵,開拓眼界,以寫生方式描繪風情萬種的人間印象。早期創作不被官方沙龍畫展所接受,1874年與畫友籌組聯合畫展,以《印象・日出》參展,遭當時藝評記者為文諷刺,但因而在西洋美術史引爆美學震撼,印象派一詞就此衍生,後續之影響更觸發20世紀抽象藝術之發展,實為推動現代繪畫發展的重要藝術創作者。莫內自1883年與當時情人,後來為第二任妻子的艾莉絲移居至吉維尼,直至晚年幾乎未離開該地,花園內的園藝種植、小橋造景等設計,皆為莫內對自然風景與花卉的熱情實踐,直至1926年逝世於這座他親手照料的花園地。莫內以不同以往的繪畫語言對抗歐洲傳統油畫,他終生以探索光影為念,捕捉大自然生動繽紛的天光水影、用心地反覆觀察,掌握物像最瞬間即逝的豐富生命力。
的《莫內花園》不同於過去的印象派聯展,不但將莫內的多件代表性作品一次呈現於觀眾眼前,尤其著重莫內在巴黎西北方郊區吉維尼(Giverny)花園時的經典畫作,展品洽借自法國、蘇格蘭等地共32件,預計展出最為世人著迷的河岸風光、鳶尾花、垂柳、白楊樹、睡蓮池、日本橋等與相關花卉為主題之作。
《莫內花園》特展由北美館、環球策展股份有限公司以及環球印象國際有限公司共同主辦,,展品借自巴黎瑪摩丹–莫內美術館(Musée Marmottan Monet, Paris)、蘇格蘭國立美術館(The National Gallery of Scotland)等地,其中瑪摩丹美術館之莫內畫作多數來自莫內第二個兒子米歇爾之贈予。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3月1日下午於北美館舉行開箱,首先開啟的為莫內於晚期1917-19年所繪之《睡蓮》(Waterlilies, 100x300cm),其寬達3公尺之大尺寸以及如素描般地抽象線條光影表現驚艷全場。這幅由法國瑪摩丹收藏的大幅油畫,與莫內同期之作品相較,整體構圖表現全然不同於其他。莫內採用含納整個睡蓮池的綜合觀點,將水面的廣闊全景,以線性方式處理,水流由左至右,淡紫、紅、橘、藍色的漣漪變化,著以白色表現空氣流動,水中之萬物生氣如鳶尾花、睡蓮、微風中的水草等,如靈光乍現,捕捉剎那間的呼吸瞬間。
第二幅開啟的為由蘇格蘭國立美術館出借之作品《艾普特河岸的白楊樹》
(Poplars on the Epte, 81.8 × 81.3 cm, 1891)。莫內於1891年前後就《乾草堆》、《白楊樹》等為主題作系列畫作,藝術家嘗試於同一地點但卻在一天之中不同時刻創作,企圖探索大自然光影氛圍的微妙呈現。艾普特河位於吉維尼附近,莫內沿此河岸創作,有時於對岸立起畫架,有時於其船上作畫,藉以更接近繪畫主題:白楊樹。此畫作莫內將遠流的蜿蜒河水,描繪成如植物型體構成的藤蔓花紋效果,視線上由右方岔開的前景樹林而保留之弧形水岸,水之量體的視覺比重相對備受注意,流暢明快的筆調,將映照於水中的樹幹、葉叢、雲朵等活潑愉悅地呈現。
第三幅作品同樣來自法國瑪摩丹美術館之收藏《睡蓮》(Waterlilies, 200x200cm, 1914-17)。
莫內如遊戲般地在畫布上構思睡蓮池上的花草叢葉與色彩調配,兩團睡蓮分別置放於上下對稱的角落,水面上佈滿甚高的水草簇擁圍繞著花群,較為抽象的空間配置,看不到睡蓮池的邊界,花團彷彿漂浮在一片既明亮又暗淡的無垠之中。多重的色彩變化,像是藍色的陰影和黃色的光、橙色的花朵與翠綠的葉子,如同一場奇幻想像,增添一抹不真實感。
莫內為印象派的領導人物,譽讚為印象派理念最純粹實踐者的藝術家。他1840年出生於巴黎,童年在法國西北部的哈佛港度過,他的繪畫天分在15、16歲時即以諷刺漫畫顯露才華,而先在風景畫家布丹(Eugène Boudin)的引領進入風景畫領域,後在戎金(Johan Barthold Jongkind)的啟發鼓勵,開拓眼界,以寫生方式描繪風情萬種的人間印象。早期創作不被官方沙龍畫展所接受,1874年與畫友籌組聯合畫展,以《印象・日出》參展,遭當時藝評記者為文諷刺,但因而在西洋美術史引爆美學震撼,印象派一詞就此衍生,後續之影響更觸發20世紀抽象藝術之發展,實為推動現代繪畫發展的重要藝術創作者。莫內自1883年與當時情人,後來為第二任妻子的艾莉絲移居至吉維尼,直至晚年幾乎未離開該地,花園內的園藝種植、小橋造景等設計,皆為莫內對自然風景與花卉的熱情實踐,直至1926年逝世於這座他親手照料的花園地。莫內以不同以往的繪畫語言對抗歐洲傳統油畫,他終生以探索光影為念,捕捉大自然生動繽紛的天光水影、用心地反覆觀察,掌握物像最瞬間即逝的豐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