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祖蔗塔還有著美麗的傳說。相傳林默娘為了救出海捕魚因天氣變化而迷失在海上的鄉親,點燃自己居住在半山腰的茅屋,想以烈火作為航燈,但茅屋燒盡仍不見鄉親們的漁船返航,她就將自家的甘蔗全部砍下來堆成一堆點燃,由於甘蔗糖分高,火焰也高,鄉親們見到火光後順利返航,避免了一場海難。後人為了紀念媽祖,就在每年元宵節用甘蔗搭建“燈塔”,祭祀媽祖。
蔗塔是用新鮮的甘蔗片壘疊成的八角形塔,高3米多,下底直徑約60釐米,上端直徑約30釐米,夜間,塔內明亮的燈光從蔗節空隙透出,有一種神聖、祥瑞、和諧的節日氣氛。據介紹,媽祖蔗塔能存放7—8天。如果在甘蔗節的兩端封蠟,存放期還能延長到3個月。這樣,正月十五這天壘起來的蔗塔還能存放很長時間,供慕名前來的人一睹風采。
疊塔是個精細活兒,搭一座蔗塔需要3天左右的時間,要連續趕工不能停歇,沒有一定的耐心是完不成的,且必須保證整個元宵節慶期間蔗塔不能倒塌。延甯宮蔗塔技藝是涵江白塘鎮後宮村泥瓦匠陳阿六祖傳的,後傳給延甯宮的吳達和謝先九,再傳給謝先九之子謝玉章。這幾年元宵節,延甯宮疊蔗塔的只剩2人,就是該宮管委會主任謝玉章和助手。這項民間傳統製作工藝已名列福建省政府公佈的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但由於會疊蔗塔的人越來越少,這項技藝恐面臨失傳的危險,有關部門今年底將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此前,當地文化部門在“非遺”的申報書中,為保護媽祖蔗塔已制定了一個“五年計劃”,包括重置工具、建立檔案、培養傳人等,其中工具的添置基本能到位,資金主要來自延甯宮的緣金,而尋找、培養傳人則是一個較大的問題。